过来人的话要听!张建,曾任国家人口计生委宣教司党支部书记、司长,现任国家卫生计生监察专员。他结合多年机关工作经验撰写的系列文章:《机关青年(办公室)36‘忌’》,引发青年热议和思考。这里贴出的是前8忌文字初稿。/ Z& _1 Q+ I. N& a+ A6 T
% T; r3 b. c2 r7 f" [3 \
一、“没有没有”. t* Q/ b, S7 Y4 K4 U
& Q3 ^: L6 Y9 `8 @) o! o: R
在我们司局长的眼里,现在机关里的青年干部,你们这些主任科员或处长的,都非常优秀,都是百里挑一、千里挑一的“人尖儿”,特别是在智商方面,我们自叹不如。想想我们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,哪有你们这么能干这么聪明呢。
3 a# E0 X3 b* {( U" Z" b4 y- I% N' z9 W- s
工作了这几十年,20多岁不懂事,30多岁没经验,40多岁没成就,50多岁就没希望了。这期间,不知碰过多少“钉子”,跌跌撞撞一路走来,其间犯过很多错误,而很多错误都是在自己无意识的情况下,都是在不经意之间犯了错,甚至许多是犯了禁忌的,但都不知不觉,不甚了了。回想起来,如果当初有人给提个醒儿,或者事先有所请教或了解,就不至于犯了那么多的“无意识差错”,走了那么多的弯路。
, i- Z+ |4 X9 _9 Q, X: U
7 z% G E* H/ t$ x# K# o母亲对女儿说:“孩子,我已经走过的弯路你就不要再走了”,女儿说:“要是我不走,怎么知道那是弯路呢?”母亲无语。女儿没有说错,许多事情如果不是自己亲身去经历,怎么知道是对还是错呢。母亲也没有错,自己走过的弯路如果不说,就是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,那可是自己的孩子呀。再说了,怎么能保证自己说的就是对的呢。所以女儿就姑且一听,做个参考,毕竟路还是要自己去走的。& S- n8 o1 i! E7 n# a1 D
3 t$ f4 s& x6 m' A# g6 @. l! z7 b% C$ }4 T; Z
我下面要说的,就是我和我们曾经走过的弯路,不过你就姑且一听,未必我说的就对,仅供参考吧。我先说一个机关里,常听到的一句话:“没有没有”。
$ H5 W4 W" o/ {2 p: T; h! n" w
! j9 g& r. d. C( `- e7 t一次,一位青年科员送给我一份征求意见的材料,我问他:“你看过了吗?”他说“我看了”,我又问他:“你有什么意见吗?”他急忙说“没有没有”,态度谦恭,意思是说“我怎么敢有意见呢”。说者无心,听者有意,我的心里不禁一凉,对他说:“既然看了就应该有些意见,多少你说出来看看”,看我真心听他说意见,他就说了一些意见,随后我也赞同他的意见,就让他按他的意见给反馈了。
( a$ o4 w# N" |# J
1 W8 [( ]4 l7 h: O2 P想想我年轻的时候,过手的文件材料一般都不看,好像跟自己没什么关系似的,送到领导那儿也不想表达自己的什么看法,只当自己是一个转运工具罢了。现在再看看青年人,已经比我那时强了些,一般过手的材料都会看一眼,但通常不做表达看法的准备,你不要求他就不说,错把“没有没有”当成了谦恭,以为不说是上策,或可能没想到领导会听他的看法。因为自己没有看法,或者说不认为自己有表达看法的必要,或者说就不想有所表达,总之一句话,没有准备。而我们知道,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。% Z4 Z4 S ?& ?$ |6 u; y
( ?+ K5 q) T3 i5 V( M, P
0 i4 z3 A+ A; y$ z有时候,我和上级或者下属共同参与或经历某事,如果上级问我有什么意见或看法,我都会认真中肯地发表看法,因为这时候都是思考、提高和展示的机会,更是学习、请教和共享的机会,通常不会随意放过。而我征求下属的意见和看法时,也是希望能有学习交流共享的意思,当然也包括有对下属考察的意味。如果下属没有准备,只是仓促应付或“没有没有”,我就会感到遗憾,并知道那是因为他没有经验,也没有准备,就像我年轻的时候一样,还需要历练。
4 _9 R& l( q! v. A& L. u1 q& T5 x1 t9 }. H' Y! I. _
我的建议是:在这种情景下,坚决不说“没有没有”,所谓的谦恭在领导那儿是不得分的;也不说“没有”,除非你没看过或不知道,这时你需要说明;即使领导没有征求你的意见,而如果你有看法的时候,也要想些办法向领导表达出你的意见,这叫主观能动性,就是给自己创造条件。最好是你简要地说出自己的意见,尽量具体清晰一些,有可能再加上自己的思想或思考的东西,能够给你的领导多一些东西,因为你总有一些东西是你的上级所没有的或所需要的,这样的交流共享不亦说乎,何乐不为呢。7 E& U' U6 G4 |- _
' \) w5 S U6 q( p w
1 t! t' X$ D% L# a* _6 x二、“我不行我不行”$ E$ K1 U" V4 o# d0 T0 \7 H
$ m' V& ~- {5 h9 g( E O) X有青年建议我,说我的“办公室无意识差错”,不如就叫“办公室36忌”,我觉得可以接受。36条没有问题,需要说明的是,办公室的忌讳很多,我所说的,都是在无意识的情景下出现的差错,虽然可以说是犯了“忌”,但不应该给予批评和指责的,不知不为过嘛,这就需要我们用自己曾经的经验和教训,给他们一些提醒,或者叫做温馨提示,仅仅是个参考,未必都对。下面我就说说“我不行我不行”。
6 O! w5 r2 D8 h6 J) v7 L) @0 U6 o; d& x) Z( p# S8 A
) q [3 T \1 d0 A) }* X有一次,委里要召开机关党建经验交流会,八个发言有我们支部一个,希望我们重点讲一讲,有关青年干部成长的内容。要说青年干部成长,没有比青年干部自己讲更好的了,而且我们的青年干部个个优秀,任意请一位同志讲都没有问题。随后有一位青年到我办公室送材料,我就对她说:“委里要开党建经验交流会,你代表支部发言吧”,没想到她连忙说:“我不行我不行!”看她那真切甚至还有点惶恐的神情,我就不忍心给她压力了。后来另外一位青年党员很乐意地接受了我们的建议,上台发言的效果也是出乎意料的好。
' x: L$ \: R+ D, N$ \! G" K0 r" R- d
在机关里,经常可以看到我刚才所说的这种情景,每每这个时候,我都很为青年干部惋惜,许多带有一定压力的好事,本来是青年干部学习提高展示的绝好机会,只要努力,几乎没有做不好的,为什么许多青年都认定自己不行而推让了呢?) @% I: D1 D C$ ^& P' j9 R
5 ]4 O' K& u! T2 m( Z5 s3 v2 R# G0 A; r- Q' W
可能是因为家人朋友经常告诫自己低调谨慎不要出头,但凡在较大的场合都不露脸;可能是因为机关讲究层级秩序,上台露脸必须从上级先开始;可能是因为自己没有经历过较大场合的锻炼,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有好的表现;可能是因为自己一向自卑不自信,一直认定自己不行,就断了表达展示的念头,等等吧。
/ [3 \2 i9 `; m" n8 @$ {# g8 \9 v- ~; u9 w; D2 f! y) i, x& H' K6 m4 t& Z
但上级领导往往不这样看,他推荐你,就是认为你能行,只是看你有没有决心和信心,只要有决心和信心,经过一定的练习和指导,没有什么是不行的。再说你只要在机关工作,迟早都要到场面上去,何不早一些就着手锻炼呢。我们的青年科员或处长,代表司局到基层或参加什么活动,都被叫做“中央国家机关的代表”,甚或被称“中央国家机关的领导”,都要经常在大会上发言讲话,这时候不行也得行。所以我们也经常看到青年干部由于平时锻炼不够,表现不得体,时有显露尴尬。如果勇于接受挑战,注重平时锻炼,有了自信和能力,往往都会有上佳的表现,堪称中央国家机关的青年干部。
* `: E% _. ^. Y) W$ C% S6 Y, P1 |' w! X5 @$ C) [7 R8 j
自信,既是国家机关公务员的基本素质,也是青年个人成长发展的必备品质。我在事业单位的时候,每年都要招聘一些青年职工,自信在面试和就职的过程中占有相当的分量。一次由我主持面试,一位应试的女青年进来后主动地与我们考官一一握手,眼神就充满着自信。我很坦率:“我们单位注重男女平等,目前女职工过半,我们想招一位男职工”,她说:“您们把我当男孩使就行了,论精力论体力我都没问题”,回答得自信有力,要想否定都难。我又问:“你有什么特长和优势?”她说:“我的优势就是,无论领导交给我什么任务,我都能千方百计地完成好!”我们的一位考官随口说:“那你把月亮摘下来”,她随口就接:“好,请领导给我准备一个天梯,我一定完成任务!”话说到这个份上,我们就得接这个“球”,于是我说:“那好,今天晚上就去网站直播节目实习,两天后交一份报告”。事实上,她的自信已经赢得了我们的认可,被录用就没有什么疑问了。* C! E6 A6 }; x' |* k% p
7 }4 k( h* E8 J/ @
那位“我不行我不行”的主任科员,在看到同伴上台的积极表现后,也开始树立了信心,经过一些锻炼,她的自信心和表现力迅猛提升,后来20多次受邀到相关部委和单位的大会上做演讲报告,而且都是脱稿演讲,很得听众赞誉。
; V/ ?0 y$ U3 k; [9 L- C8 J) ] I) O. k& G! n# _# M% W# m3 f& V& v- L ~
三、“事毕不回复”* O: F) h7 d+ v9 E
2 J$ q. W/ Q- d7 x: E1 A
( y5 D( f2 Z4 Z7 s, F一次,我亲口交代一位年轻下属,给上级部门送一个材料。到了该送到了的时候,还不见回复,我没有催问,怕给他造成我不信任他的感觉。虽然没有联系他,但一上午老惦记着这件事,一直到中午在楼道里我看见了他,也不见他有回复的意思,于是我就问他材料送到了吗,他说送到了,还解释说要送交的那位领导同志不在,他就交给工作人员了。我问他为什么不及时回复我呢,他无语,我也无语。从这以后,我不再专门委托他去办哪怕很小的事。& \7 }; V1 x7 ?# @7 l% D
8 m/ }" `" j. D5 |" t3 w- n! d可能有人会说,既然你很在乎这份材料要送到位,那为什么不重点强调一下呢?客观地说,这件事还没有重要到要重点强调的程度,但对上级交办的事不及时回复,恐怕不是一个小问题。俗话说得好:大事看能力,小事看品质。小事都靠不住,大事敢依靠吗?% W" ~% u) [& x8 W1 z
% z3 d2 _( u; }( k/ M
想想我年轻的时候,肯定经常干这种不负责任的事,因为我的意识里没有很明确的信念,以为只要自己做了,心里无愧就行,很少管别人是什么感受,也没有人因为事毕没回复而教训我,只是后来我委托别人办事的时候,才有这种强烈的感觉,那已经不知得罪了多少人了,也不知错过了多少个机会。年少轻狂,很不懂事,很少在乎他人的感受和需求,事毕回复被认为是芝麻小事,不屑在意,所以很难得到他人重要事情的托付。, E2 g, D! f3 ^# w m
% t: k% r' b8 V4 ]: W; ~, C在我们周围,总能看到有办事靠得住、事毕就回复的人,在我任职的司里,大家都已经自觉地从小事做起,件件有着落,事事有回音。当然还有最让人放心的同志,遇到重要的事,不论大与小,你一定就会想起他(她)来。你不用担心,你交代的事他(她)一定放在心上,尽心尽力,随时报告,绝不让你焦急等待,同样的,你对这种人的事情,也不会大意,也不敢大意,也会尽心尽力给他(她)有个交代。# \/ s3 E3 C; c5 @6 |# {/ R
, J% h3 x3 h+ E9 ]$ {3 C
8 X- x* L+ u' C' P+ d4 {$ |) ~这种情景,这种感觉,只有当事的双方默契共享,斯世同怀视之,共享信任之美。可贵的是,具备这样品格的人,绝不会只对上级讲信誉,对同事、对外人、对下属都能一样相处,任何小事都能可以依托,即使大事也没问题。你看机关里口碑好的人,都有这种优秀品质,都能够得到大家的赞誉。- R* [( l2 h C* B. `8 Z+ _5 z$ z5 w
9 s" r$ o6 g- v+ n* \4 p
* `- b3 d- N% w. M6 b/ L, X/ U多年前我在事业单位的时候,曾经给青年职工推荐过《致加西亚的信》,说的是一个叫罗文的美国陆军中尉,受美国总统的托付,历经千难万险,把信送到了远在巴西岛上的加西亚将军的手上,赢得了美西战争的关键胜利,他有千条万条理由送不到信,如果转交他人也未尝不可,那么,他就不叫罗文了。1 L: l- A A3 L
! J+ w) Q0 _% ^/ X/ E
/ l$ |( D; Q- Z7 s6 J4 X% M! {( M他送的是一封信吗?不是,他送的是一个战士的信誉,送的是美国国家的命运。这个送信的传奇故事之所以在全世界广为流传,主要在于它倡导了忠诚、敬业的精神,体现了人性中光辉的一面。这也是100多年来,《致加西亚的信》这本书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成为最畅销书之一的原因。8 ~& a# W8 Z2 }
, |; x& _4 C9 b( V, |- W" `1 }: }- ]事毕就回复,说起来简单,要做到不容易,送信送材料只是表面上的,根子上还是怎么做人的事,和承诺和诚信有关。我们身边有不少事毕必回复的人,事毕不回复只是一小部分人,那是这些人还没有明白事毕不回复的害处和事毕就回复的甜头。
, C L. D9 K; G* Y5 ]/ D% B& e' [: u8 o( ?2 r f
7 X; k& G8 A7 s9 ]0 x还有人可能会说,这些事毕不回复的人,可能能力水平还不低,可能只是不拘小节、不屑小事,但可能有能力可以做大事。我相信不屑小事的人可能有所谓的“大本事”,如果既有能力又让人放心那当然好,但如果在有能力和靠得住的两种人当中,只让你选一种人,你会选择哪一种人呢?
' Q4 W& \* F( _) A7 @0 L2 s
4 J( r( Q* N5 P四、“会前不到位”7 Y N0 d0 b9 y2 |/ h* R- H9 U4 h( K
+ H: m( I) b2 S! ]. \
3 _ k/ T. k% B D+ Z* M V有人说我前面说的那些,今天机关里的年轻人其实都知道,不过是明知故作或故意不为。我相信青年干部,很多是不用提醒的,但是无意识地犯错,还是比较常见的。对于明知故犯或故意不为的,我们以后可以单列一个单元讨论,我要说的还是无意识犯“忌”,姑且说之,仅供参考。下面我说说“会前不到位”。
6 m2 Q0 B# f; a% V: O' [+ n$ v/ }6 g; E1 y' F( X* {/ O1 X/ T4 c5 B+ b2 j3 }
“会前不到位”是机关里常见的一种现象。我经常参加一些司局或部门召开的会议,以协调会、座谈会听取意见为多。通常我会提前10分钟到会议室,但有时还看不见会议主办方的人,其他部门的参会同仁来了以后还不见主人,我们就有受到冷落的感觉。有的只剩三五分钟了,才见到主办方有人到场,好像没有什么准备似的,会议显得松松垮垮,这种情形下,被邀请的人情绪很受影响,所以会议的质量和效果一般好不到哪里去。
" N- b$ \9 p4 W" \3 e5 w5 _' E6 Y" c7 ]
6 E6 G% H* d6 O7 E如果是主办方的领导“掐着点”到会,还可以勉强接受的话,那么承办会议的工作人员会前不到位,实在有点讲不过去。如果参会人员都是在同一个办公楼里,工作人员至少应该提前15分钟到场,因为有种种原因,外部门参会人员很可能提前10分20分钟到会。
2 m; S% V) R) @" m* ? u3 F0 F! |# e4 V8 S8 r9 w* z
如果有邀请外单位代表参会,只要使用了交通工具的,很可能就有提前半小时到场的,客到主不见,实在不礼貌,给参会者留下的,只是冷淡应付的印象,往重里说,就是不尊重邀请的参会者,反映出主办方从领导到一般工作人员,都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和人格品德。9 v# e3 a( m& Q6 t% r" X
( U. T5 F4 c4 a
有这么严重吗?我的感受就是这样,当然特殊原因除外。有一阵时间,机关里流行着“掐着点到会”的风气,参会时间以准为美。参会者倒是无可厚非,但如果办会者也心安理得,那就让人感觉不好想不明白了。
' j% m @5 F& w1 d, [- ^2 R! P, W$ ]) ~4 i0 D3 z/ @8 E1 Y. \' b- H7 U
可能是受国外的一些风气的影响吧,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,我多次出访,在拜访对方政府相关部门的到达时间上,有时就比较纠结。一方面,因为所在地区交通状况比较复杂,我们担心迟到了不礼貌,所以都是提前出发,提前到达受访单位,另一方面,我们通常会被告知要准时到达,提前到达没人接待。 ^# s6 t( e+ q- t9 i/ |0 |
; |; p4 D$ t/ j3 o( V
所以我们经常提前10分20分或甚30分钟到达,到达受访单位后,没有人接待,我们要么就在车子里呆着,要么就开着车瞎转磨时间,等到了时间了,才有人接待。主人心安理得,我的心里却很郁闷,这叫什么事儿呢?主人难道没有考虑我们可能提前到达吗?我们早到10分20分钟又有什么不对吗?难道主人们个个都那么精贵?安排一个工作人员接待我们,有什么难的吗?: L! g/ P: {* S& U0 A- Q* c7 v0 y
% r7 s2 D( s" |, x# U
, M5 x, _$ w, V4 I有人解释说,这是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讲求效率,不浪费时间,而且也不论你是什么级别什么客人,都一视同仁,秉公办事。这种论调居然也会被我们的一些人所认可,而且效仿起来,还真像西方人那么回事。
' X; G0 A6 e% \3 d3 K. G* ] \# {: T& j7 B) H& t. C; Y3 V
岂不知这是无意之中,犯了待人接物的大忌了,至少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不能接受的。如果只讲准时准点,不讲待人之道,恐怕只是捡了一些皮毛,丢掉了一些根本。丢掉的是一些什么东西呢,我认为就是丢掉了我们做人的一些东西,丢掉了中华文化中的优良传统,就是在待客方面的真诚、热情,宁可自己辛苦一点、稍微付出一些,尽地主之谊,尽主办方之情。况且早一些到会场,接待提前到达的客人,还可以加强沟通,尽可能发现和解决会前存在的一些问题,往往这是开好会、解决好问题的关键。) D3 u4 h2 y) }: V6 \. A! y3 S' z
" Z* p% R( M5 d; e0 G2 h: a' e4 p6 a4 }9 k所谓我们在国外看到的一些慢待客人的现象,在西方发达国家,有些人根本就是骨子里不把你当客人看,要是他认为重要的客人,比我们到位的还早呢,如果是在欠发达地区,更多的是迟到懒散成了习惯,他自己就看不起自己,继而看不起别人而慢待客人,还是不尊重人。7 a j+ g j; X) {4 r7 Q0 s
8 R7 @# u, s3 k' T5 u# w+ s6 [
但凡出现会前不到位的现象,都与办会方不重视有关,可能就是个形式主义的会,所以大家都应付应付得了。会前不到位、办会不认真,就是不良机关文化或处室文化的表现。看看这种主办方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的表现,就不难发现,这是一个因为做人做不好、而开会开不好的问题。$ Y. y9 v! n; z$ C' i5 [( B
我们的做法是,如果召开相关部门的会议,又都在同一个办公楼里,那么工作人员提前20分钟就要到场;如果有使用交通工具的参会者,那么工作人员就要提前半小时到场,往往我自己就会提前10分20分到会场,接待积极参会的先来者,以示尊重和重视。
2 P2 x: t: c2 u: x; B' t6 B4 c' j: N0 O
近几年我和司里同志与五六十个部委单位学习交流,不论是在主场还是客场,我们都是提前半小时以上到场,会前要注意的事情很多,多一分准备,就多一份成功。即使是司内的会,我本人也都提前到场,没有别的,心在会上而已。
4 x. }2 g m, u a5 J" F; _: b8 t& D! L) C, H$ ]2 c8 m
3 Z% N" x& @) Y0 s w8 Y参会者如果因为特殊情况提前到达会场,就不能苛求办会方提前接待,但办会方提前安排工作人员到会则是责无旁贷的,这些,就应该是我们的处长或科员们应当想到的了。会前的文章大得很。, O* L( [: C; E) `
: _3 L2 `, s! p! Z- T/ D2 j8 b! h I五、“拖拉误事”
6 v9 R: l) i# ?8 u8 k9 T$ P) N7 l; ?$ N2 N B' i: M$ P! x2 L$ U6 r
5 E" f: G; P. Y4 F1 [( x' U/ Z& |一次,我让一位实习生复印几本文件,因为材料比较多,复印需要一两个小时,我对他说:“你抽空复印一下”。话是这么说,我还是希望他能尽量快一些,但没有催他。一天过去了,两天过去了,三天过去了,复印件还没有交给我,那几天司里整理文件倒腾柜子,确实也忙,实习生很出力,大伙还夸他呢。结果一个星期过去了,十天过去了,复印件还没交给我,我以为他要给我复印出个“刮目相看”呢,或是复印难度太大?好在上级没有要,那就再等等吧。0 i7 |- @" R: d
1 T/ D' L' q! i3 b6 |0 V3 h/ U6 H# o' x0 x8 O. v7 |, g0 g- S
足等了半个月,那天上级要材料,我问那位小伙子:“复印好了吗?”他说:“没有,这些天帮助处室整理文件柜,现在马上复印”。我说:“不用了,已经来不及了。这些天你很辛苦,但是你在这儿的实习恐怕不及格了,现在你就回去吧,不用再来上班实习了”。他懊悔,他道歉,但没有用,我对他毫无怜悯之心,告诉他这是他的一个教训,希望可以成为他的“人生财富”,请他好好记取。他悻悻走了,不知道这件事对他是不是一件好事。
7 ?$ d. P+ U8 l% Y+ |% K3 [
( ^2 L: @7 g3 A7 d% o7 K/ H0 S这位实习生错在哪儿?看起来是一个拖拉事件,其实他并不懒惰,那些天他干体力活也不惜力,怎么就“不及格”了呢?而且他还没有意识到他的错误,就是我说的“无意识差错”,这就可悲了。照这样下去,恐怕他要谋一个好职业就比较困难了,因为他不知轻重,不大懂事,不知道许多事情是不能拖拉的。7 N! S& a0 X' A" H1 I8 f
0 V( ^+ c. @6 p8 @# v7 U! H- C7 H7 d, Y; B0 n) {! E( `- t& p
我20多岁不懂事的时候,肯定也常常干这样的事。有些事以为领导说“抽空”,那就抽我的空儿;或者认为自己没闲着,也不偷懒,有些事拖延拖延没关系;或者自以为这件事不重要,拖拖不要紧;甚或压根就忘了这件事,都有可能。结果呢,经常感觉领导不信任、不重视或者不重用,还不知道为什么,等我自己当了领导,碰上了这样的事情,才深有体会,很是扼腕。6 U. g# i* Z5 e- N; m( Q L. Y
0 h0 N; x+ s7 M0 [+ |& E; [; T
凡事都有个轻重缓急,我们每天都有许多事要处理,孰轻孰重应该有一个权衡,有一个安排。并不是说领导交代的事就是最重要的事,许多事都有轻重和急缓的权衡,比如家庭的大事难事,比如突发的事件,许多时候都要及时调整,重新安排。
7 q0 O8 `( S1 z9 j& D. F% [0 O- R: G+ y; Y/ C6 ^6 F( f4 F
2 X3 H U5 U& @$ r; V, x8 u* B) U但领导交办的事,通常都是重要的事,虽然领导没有强调快办急办,那是需要你自己斟酌掂量的。在实际的工作中,但凡我交代的事,除了说明不急或缓办的事,其实都是需要立即就办的事,有人慢了点,我就着急了,其实不是我着急,是事情着急了,现在退居二线了,真的没有什么那么着急的事了,但是在一线,包括处长主任科员等,都算在一线,许多事都是不能拖拉的。4 F; x7 t' |% A
6 Y* e1 V' q4 w9 x! E( B, l
我交代的复印材料的活儿,即使有困难,也就是一两个小时的事儿,应该可以在一两天之内做好,怎么能拖了十几天呢?这件事在他的安排中放到了什么位置呢?你怎么判断这件事就可有可无呢?应该说,领导交办的事都很重要,急不急就要看情况,但也必须尽快完成,以免误事。3 } b+ u8 y$ Y d
7 A5 b5 F* q: K; w# r
更重要的是,通过办好他人交代的事,不拖拉不误事,养成良好的品格习惯,树立良好的品格形象,还是更重要的事。即使不是领导,只要是和他人发生联系的事,都不能掉以轻心,都要妥善安排,及时处理。除非你是故意的,那就不在我说的“无意识差错”之列了。拖拉误事,不仅是误了他人的事,更要紧的是误了自己的事。9 W+ T7 N2 L# Y' n) c7 @
~. Y! ?9 b7 Z8 m6 J
1 s+ K. }; J0 Z$ b7 ^六、当场声辩+ l' A+ V( B8 _5 _8 C
4 g) ^3 Y4 G% M$ u& {7 K我用“声辩”,而不是“申辩”,意思是说当场发出声音和不发出声音是不一样的,如果你写个纸条,或者采用巧妙的方法,给予说明或者申辩也未尝不可。如果你是有所准备,故意要当场声辩,那就不在我说的“无意识差错”的范围了。
1 \1 N( {3 T/ t7 @ u3 |2 g
, i" L: f& _; V/ b( V3 E一次,我们召开全司会议,内容比较重要,结果有一位干部迟到了十几分钟,我当即批评他:“重要的会议怎么能迟到!”他当即声辩:“公交车出了故障,路上又堵,本来应该不会迟到的。”看到他自感委屈的神情,我的批评更严厉了:“不管什么原因都不能迟到!你不要申辩。”结果很影响会议气氛。- G9 O! c$ H/ K+ G
7 S0 S% v' v! ]: S4 C s
但凡当场声辩,通常都有一些原因,有时还很有道理,但这个道理是大道理还是小道理,我们很少考虑。关于迟到,堵车是一个原因,但如果会议重要的话,堵车就不是理由,更不是道理,除非大家都认同的特殊情况是例外。$ j; u ~" @' n3 D+ j9 U
/ e' K1 a- F$ `+ S( Y3 `$ _5 a T( o$ L9 m( @! ]: g& h/ [0 ]
这让我想起多年前的一件事。那还是40年前我上中学的一件事。一天我和一位同学相伴上学,感觉时间有点紧,我那位同学戴有一块手表,他说出门前刚对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滴滴报时,应该没有问题。紧走慢走,我们刚进了校门,上课铃声响了,等我们推开教室的门,老师已经开始讲课了。老师对我们说:“迟到了,你们就站到后面去。”我那位同学当场声辩说:“我们没有迟到,是上课铃早打了一分钟,我的表是北京时间!”老师更生气了:“迟到就是迟到,还狡辩什么!站到后面去!”
* W# x0 D+ K/ z- p/ l( y1 ^' b
# A5 D" D4 v2 R+ S4 K" U' h站了一节课,站是站了,心里还是不服,总认为我们自己不算迟到,上课铃没按北京时间响。事后老师跟我们讲了道理:“打上课铃可能有点误差,但打铃上课是全校的规矩,这是大道理,你们按你们的时间迟到了,这是小道理,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,如果大家都按自己的道理,学习秩序不就乱了吗?”。我们的老师是大家很敬重的,我们也承认了错误,应该吸取教训更加注意。
$ ^& f. L# w9 d2 I/ w$ e' f1 s0 ]9 V
有人会说,如果严格按北京时间打铃,我们就不算迟到了,还是校方犯错在先,不应责备我们。想想当年的条件,打铃的时间误差是难以避免的,即使到了今天,也不能保证那么准时,即使准时了,迟到也不至于会被罚到后面站,但迟到的原因能成为当场声辩的理由吗?
0 `1 W# r4 h9 \3 w3 z4 E6 ]- k$ c- F
1 m2 w6 O( ?3 p" u! a% S0 d' f有些人就事论事,认为只要有理由,就可以当场声辩,可能还没有想过,有没有理由和当场是否声辩不是一回事。迟到有一些理由,或着有充足的理由,那迟到就迟到了,没有关系,即使受罚也没关系。如果迟到很值得或者还要受到嘉许,它也和当场声辩不是一个道理,所谓道理有大有小,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,当场声辩的本质是不服管理,而不是有没有道理。潜意识中的不服管理,就会在有一点所谓的理由时表现出来,除非你是有意识表达这种情绪,否则是既没有道理,又导致问题升级矛盾激化。这样的后果于事于己于人都是弊大利小,甚至产生严重后果。" B+ u5 k3 R' ]$ J7 j2 A6 P
I( ^& s9 O+ w$ r有人当场声辩只想解释说明,语气没有那么硬,这时候我都会马上制止他:“不解释,不要解释”。为什么,这是我自己的经验教训,除非领导让你解释,否则你的解释没有意义,批评你迟到,就是批评你迟到,影响会议就有错,有什么理由或功劳下来再说,不是一回事。如果领导劈头盖脸地训一顿,当场声辩的效果就更不好,把本来的迟到批评变成了对立矛盾,恐怕有违初衷和目的,也会影响会议效果。
8 u0 s- g+ @* ?/ Y) r( z/ Y1 \8 ^$ B* V+ V+ D
除非你是想故意挑事。否则不要当场声辩,这是因为:一是违反会议纪律影响会议效果理当受批评;二是事先没有打招呼也有错;三是所谓的原因理由如果有,那也是小道理,遵守纪律开好会是大道理,大道理管小道理,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,如果你是大道理,那也用不着当场声辩,下来说明就好。四是当场声辩表现心胸狭隘,没有度量,说到底还是不服管理的心理作祟,不服管理就不是小问题了。4 |% Z2 o7 Y( b/ T
. }8 \- Y0 Q$ \$ Y E, ~
又有一次全司开会,一位青年干部迟到了十几分钟,我照例批评了两句,她谦逊点头表示接受,过后我问她,才知道早上她送父亲急诊,到了医院做了安顿,马上就赶来开会,开完会还要赶去医院。家事为重,她完全可以不来开会,发个短信就行,但她还是顾全大局,还接受我的批评,我由此对她更加信任,也会注意对她的批评,她没有当场声辩,是一个成熟青年和优秀公务员的良好风范。
9 |; v% b. w: T: {4 c; [! |4 k; D9 ?3 A" ]- ?0 ? Z0 Z* z l1 g' j* k
对于批评者来说,把握好批评的分寸至关重要,这里也有一个小道理和大道理的问题,为批评而批评于事无补,动机不纯更是害人害己,那是针对批评者而言的。对于被批评者,我知道你有原因,甚或理由充足,但摆到眼前的事情没有个交代,恐怕交代不过去,至于你当场声辩不声辩,真是一个考察考验你聪明智慧的微妙境况啊。
: O- F {% S6 P2 o+ ]9 T- F/ r" O, y8 ?9 \9 r, p6 ~! L% H- q
七、开小会
' K% z5 w" x0 }) o! @- b5 s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