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注意标点符号,不使弄错一个” —— 记毛泽东重视标点符号的使用 ( f8 i" a( }# a: R6 U0 t6 \) i
邵建新
6 T6 F0 O9 n8 F& y! ]' O/ V# B$ W0 y' K" v. e2 ?/ }# i
( F( A- u) L1 J" |5 q
: Z* {' w2 S3 D! W
$ a$ f: B# |6 t. Y) N! x: ~7 n! @% W9 o6 m' A
8 ^! y( G7 s/ F. y( p! B
+ B) d$ F9 N( J% p
标点符号,是辅助文字表达语言的符号,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。文章中如果不用标点,会让人看起来很吃力;如果用错了标点,还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。毛泽东同志提倡文章写好后要“认真地加以删改”。他的认真“删改”的范畴包括一般人不太当回事儿的“小不点儿”——标点符号。 ( Q; |. C6 O4 @" C$ D2 v
1938年5月12日,毛泽东为发表《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》而给当时的中央军委编译处处长郭化若的信中说:“第一节最后修改毕,可即付印,校对须注意,你至少校一次。二、三、四节抄好后送我再看。”在信的落款后面,毛泽东还特别注明“注意标点符号,不使弄错一个”。1948年3月9日,进入晋绥解放区的毛泽东在一份急件上批示:“请乔木将此件(指山西崞县两个区是怎样进行平分土地的文稿)交给范长江,用明码发给新华社,转播全国,在报上发表,时间愈快愈好。”在写好上述文字后,毛泽东又加上“翻译时,文字和标点符号不要弄错”的批语。郭沫若在《关于文风问题答〈新观察〉记者问》中说:“记得1949年第一届全国政协产生的几个宪章和宣言,由主席亲自校对,一个标点也没有错。” 5 r5 B' V0 \: T
毛泽东对标点符号的重视,除了强调在文章中注意正确、规范使用外,还表现在他大胆将标点运用于书法当中,使标点成为书法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。在毛泽东的书法作品中,纵无行、横无列也好,纵有行、横有列也好,都用了标点符号,而且浑然天成,没有丝毫不谐调之感,这是毛泽东的一个首创。这种“创新”,不但没有破坏书法作品的整体美,反倒增添了书法创作的情趣美。
; ]' _* N8 Z2 p3 d一贯重视标点符号的毛泽东在其诗词中,不仅注意到标点符号使用的正确性、多样性,而且还注意充分发挥标点符号独特的修辞作用,使其为诗词增加韵味和色彩。《菩萨蛮·黄鹤楼》一词,1957年发表时下阕的标点符号是这样的:“黄鹤知何去,剩有游人处。把酒酹滔滔,心潮逐浪高。”该词编入1963年版《毛主席诗词》时,这几句的标点符号被改作:“黄鹤知何去?剩有游人处。把酒酹滔滔,心潮逐浪高!”这首词的前后两稿,一字未动,只是改了两个标点符号,就增添了诗意,使作品所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、深沉。毛泽东将标点和文字是同等看待,一样认真修改的。1957年元月,应《诗刊》编辑部的请求,毛泽东给编辑部寄去他亲自校订的18首诗词里就有用铅笔改动的字和标点。
$ w8 X* I. z5 D3 `# z毛泽东对标点符号的重视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。1963年,《毛主席诗词》交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前夕,毛泽东先印了征求意见本,委托秘书田家英组织好征求意见座谈会。据参加座谈会的臧克家回忆,他事先写了23条意见,委托田家英代转。同年12月《毛主席诗词》一出版,臧克家兴奋地即时拜读一遍,发现其中有13处采纳了他的意见,“有标点、个别字、小注中的字句,还有整个句子调换”。很显然,虚怀若谷、精益求精的毛泽东把“炼字”、“炼句”的范围扩大到前无古人作借鉴的标点符号领域。在他亲自审定的《毛主席诗词》(37首本)里修改标点就多达20多个,就连为《十六字令三首》加的一条并不太引人注意的“作者原注”里的标点也进行了修订,把发表稿“下有八宝山”后面的标点由“;”后改为“,”。其使用标点的严肃认真程度由此可见一斑。
% S' j5 j- q, T7 R2 P; q6 n' n毛泽东是公认的文章大家,他这样的大手笔,不但不小觑标点,反而非常重视这些“小不点儿”——写时认真用标点,修订不忘改标点。这种重视标点符号、为文严肃认真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。 # R' ]2 M, p' x( G; J5 W2 e( f
(作者单位:江苏通州市平潮高级中学) 6 r Y, H% D1 b3 B) C1 c
8 S2 q% ~( L% N- f& R% P9 F# J9 E
+ o: [6 E* O6 f9 Q; c" R
|